區塊鏈是什麼? 能吃嗎?

AMIS/MaiCoin/ MAX 執行長劉世偉 Alex Liu,對於區塊鏈革命對未來產業發展如是預測:「它會比前20年的.com更重要,因為這不僅僅是牽涉到訊息,還有價值的轉移,這件事情說穿了就是錢,錢是牽涉到所有事情,而區塊鏈是在原生internet的多中心化,沒有一個單一中心的架構上,解決了這個問題。」

區塊鏈應用生態系很廣,其中現在最夯的是「加密貨幣」這一塊,加密貨幣用的底層技術就是「區塊鏈」,劉世偉同時也是 MaiCoin 和 MAX 的執行長,MaiCoin 和 MAX 分別是加密貨幣的「代購代售平台」及「交易所」。而「區塊鏈」又有什麼特性,讓加密貨幣成為現今備受注目的金融科技應用呢?

區塊鏈是一種記錄資訊的方式,而要了解這種新型的記錄方式,與傳統的資料庫方式有何不同,必須談及去中心化與中心化。所謂的中心化的”中心”,可以想成政府、銀行,這種集權式的機構。人民將權力賦予機構,代為執行某些事項,比如說「鮑伯轉帳給艾莉斯100元」,並不是鮑伯跑去艾莉斯她家敲門,把100元拿給她。而是由銀行代為記帳,在鮑伯的帳戶扣了100,而艾莉斯的帳戶多了100。這種”中心化”的操作模式的好處是速度快、效率高,但潛在的風險是,銀行是集中式的資料庫,有編輯資料庫權力的人,就有可能可以竄改資料。

區塊鏈相對於此,是一種”去中心化”的記錄方式。「鮑伯轉帳給艾莉斯100元」這件事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,而這個資料是任何人都可以上網查詢得到的,是透明且不可竄改的。而區塊鏈是如何做到「不可竄改」的呢? 區塊鏈同時結合了密碼學與分散式系統的特性,每一筆交易會有簽章來保護資料的完整性與身份性,另外,透過共識演算法,由網路中的所有節點達到一致性,因此一旦資料被寫進區塊鏈就很難被修改了。

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很多,對一些簡單的記錄而言,寫進區塊鏈裡會顯得小題大作,傳統資料庫就能解決的問題,也不是每種都需要轉型成區塊鏈架構的。區塊鏈更適用於一些會產生”信任”問題的資訊傳遞,比如說「捐款」。在傳統機制下,我們的捐款都是「佛系捐款」,錢捐出去之後,我們就是Let it go,緣份到了,這些錢自然就會到需要的人手中了,至於緣份到底到了沒呢? 這是我們捐款者無從得知的。但如果是在區塊鏈的結構下,每一筆捐款都會被記錄在區塊鏈裡,而慈善團體每一筆錢的運用,也同樣記在區塊鏈裡。因為區塊鏈公開透明且不可竄改的特性,任何人都可以上網查詢某個錢包地址的交易記錄,我們就可以知道,慈善團體接收了這些善款,是不是只進不出,還是真的有給到了需要的人手中。甚至捐款流程也可以被寫進智能合約,系統自動化執行動作,減少人工介入,就可能減少人為的不肖操作。

另一個區塊鏈可觸及的更普遍的問題,就是「支付」,而目前在台灣也已經有了落地應用。台北富邦銀行在政治大學推出區塊鏈支付應用場景,使用富邦行動銀行App掃描政大附近合作商家的QR Code後,即可完成付費。區塊鏈支付讓政大師生免用現金結帳,節省了店家收錢與找零錢的時間,提升收付款效率。台北富邦銀行此次推出的區塊鏈支付服務,背後是由商用區塊鏈平臺公司AMIS 帳聯網路科技所提供的區塊鏈技術,此技術是基於AMIS 帳聯網路科技發表的新算法「伊斯坦堡拜占庭」(Istanbul BFT),能夠大幅提升以太坊的訊息交換效率,將交易速度降至1秒以內,藉由這項技術,可以將區塊鏈應用到各種金融場景中。